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7-12-05 文 | 郭雪营 e观沧海

当看到“塞罕坝林场代表赴内罗毕出席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新闻时,内心非常激动,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也因为三代塞罕坝人的接续奋斗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更因为“塞罕坝精神”将在世界环境保护的大舞台上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

赴会的有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以及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第三代务林人代表于士涛,他们豪情万丈、激情满怀,回荡着满满的正能量。陈彦娴带给人们的是信念和意志的力量,刘海莹带给人们的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力量,于士涛带给人们的是绽放在百万亩林海的青春力量。

第一代务林人激荡着“深沉的力量”。55年前,第一代务林人“筚路蓝缕造林海”,在极寒的环境下,在缺衣少吃的条件下,是初心和使命支撑着他们咬紧牙关,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打赢了马蹄坑大会战,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种用信念和意志激发的力量是深沉的,是恒久的,虽然已历经55年,不但没有丝毫减弱,而且穿越时空,越来越强大。

第二代务林人汇聚起“浑厚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虽然塞罕坝已经不再“风沙弥漫,草木稀疏”,但生产生活条件仍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务林人从老一代务林人的手中接过造林的接力棒,他们深知林海来之不易,不忘初心守护林海,确保55年间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第二代务林人还开展了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逐步完善造林营林体系,用实际行动续写了一部中国高寒沙地科技攻关、可持续发展的进步史。

第三代务林人迸发出“蓬勃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第三代务林人接受过更系统的高等教育,必将为科学造林增添更多力量,而他们之所以选择塞罕坝,正是把百万亩林海当作自己的“诗和远方”。为美丽高岭增添绿色,这是青年一代的理想和担当,正是有这样一股股“蓬勃的力量”不断涌入塞罕坝,绿色传奇才得以赓续。

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三代务林人55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才种下的郁郁葱葱的希望;是他们用汗水浇灌,用信念滋养,才创造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奇迹。

“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相信,借助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舞台,“塞罕坝精神”的力量将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将凝聚更广泛的共识。


制作团队

责编:苏    磊  王坤瑶

校对:张    宁

编委:张宝安

编审:王兵伟

立足河北,放眼全国
网评时事,理性表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